门窗百科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2024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发布时间: 2024-11-14 17:54:06 发布者:门窗百科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人民日报编委会部署,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一是系统推进视频化,提升全媒体内容的供给能力。直观、可视、具象化的短视频内容,正在日益深入用户生活,慢慢的变多地影响着传播形态。我们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打造融媒体专栏《习语》,用心用情做好习报道。我们秉持创新意识,在短视频传播的语态、形态上求新求变,推出重大主题的系列微视频,在网络上打造爆款产品。

  二是系统推进智能化,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将AI应用在新闻的采集、生产、接收、反馈、分发等所有的环节。深耕智能内容推荐,研发主流媒体算法。打造自主可控的智能生产平台——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并持续迭代升级,全面运用于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积极探索引进多模态技术路径,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来丰富全媒体内容的工具箱。

  三是系统推进平台化,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力。努力构建兼具主流价值与互联网思维,聚合媒体资源与社会资源,打通优秀品质的内容与传播渠道的平台化的生产系统。创新“新媒体+”运营模式,推出了线验与线上传播相结合的融合报道形态。

  为了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近年来,经济日报加强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推出一批来自基层一线、反映客观实际的深度报道,不仅彰显了习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也传播了地区部门、行业企业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新鲜经验。截至目前,已刊发各类深度调研报道94组165篇。经济日报编委会要求采编人员务必深入实际,真实反映情况,既深挖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也要发现困难障碍、卡点瓶颈,在习经济思想中找到推动工作、处理问题的“金钥匙”。

  以实、新、快为标尺,我们大胆尝试机制创新,4年来在一版高频次刊发“经济论坛”金观平文章,并在今日头条平台开设“头条热评”。为14名青年记者开辟各具特色的个人署名专栏,生产出一批优秀作品,锻炼出一支优秀的评论员队伍。

  媒体融合,始终是内容为王,具体到标准,应当是以针对性塑造吸引力、以有效性扩大影响力。而达到这个标准,既需要人才队伍,也需要机制创新,经济日报的探索还在路上。

  习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国家民委党组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局出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着力打造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全媒体传播凝聚正能量。

  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化媒体融合,围绕主线聚焦主题、围绕主题设置议题,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开展全媒体整合传播。建设六大传播矩阵,夯实新闻传播链,协同发力。今年国家民委组织“曼行国道”整合传播活动,历时5个月,实现全流程报道、全方位宣传、全社会参与、全平台覆盖,全网曝光量超过15亿次。

  合力壮大主流舆论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联动传播、做大增量,组织“道中华边疆行”“道中华大讲堂”,联合各界共谱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聚焦受众、提升质量,精准洞察受众需求,减少冗余信息供给;技术赋能、吸引流量,巧用热点传播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本清源、把握变量,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民族观。

  面向未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宣传,要完善全媒体传播,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高舆论引导效能。

  深化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强化以媒体深层次地融合赋能新闻舆论、赋能国际传播。一方面,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巩固并发扬主流媒体权威内容生产优势;另一方面,加快转型发展,全力落实国际传播数字化战略。

  强化技术赋能,积极以技术创新提升媒体传播力。从全世界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推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的技术赋能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一方面,坚持融入日常,全方面提升采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技术发展主导权。

  优化协同合作,进一步奏响“协奏曲”、唱好“大合唱”。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只是媒体的事,而是各行各业的事、全社会的事。我们要秉持“开门办报办网办平台”理念,加强与各方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一方面,统筹好“自己做”与“一起做”,积极建强多主体联动格局;另一方面,统筹好“自主传播”与“借力传播”,不断拓展新阵地新空间。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中交集团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有责任、有担当的央企形象,讲好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故事。

  以合作共赢为引领,铺就发展大道。中交集团积极地推进基础设施相互连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建设3000多个项目,打造了一批“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等项目。

  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系牢民心相通纽带。中交集团秉承“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在全球开展“中交助梦”责任行动,累计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惠民项目超300个,带动驻在国数十万人次就业。

  以文化交流为桥梁,绘就美美与共画卷。中交集团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在埃塞俄比亚设立该国首个“中文工坊”、在斯里兰卡联手该国国家图书馆共建“中国书架”等,着力深化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知相亲。

  以创新传播为关键,奏响大道同行和音。中交集团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交筑美好”全球传播品牌,慢慢地加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创新讲述形式,注重企媒联动,聚焦传播效果,有力彰显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蓬勃活力。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本质是要更全面、更彻底地实现主流媒体互联网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动拥抱互联网,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智能化革命,大力建设融“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服务”于一体的智媒体。

  加快数字化转型。适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强全媒体矩阵,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深度重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正建设“四川智媒云”,既打造技术底座,又从融媒科技、智慧内容、国际传播等五大方向,提供56类产品和服务,形成媒体大模型的丰富应用场景。

  强化网络化生存。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与指导下,热情参加共建天府融媒联合体,四川推动各级媒体变单兵作战为集群作战,变各自发展为抱团发展。川观新闻持续建设“C视频”矩阵,对重点视频栏目进行IP化打造。

  推进智能化革命。把智能技术作为驱动力量,用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的策、采、编、审、发、反馈等全流程。川观新闻打造的“智媒大模型”成为同时获得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和“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的大模型,还推出了“行云”公文智能助手、“若水”四川省情语料库,不断拓宽智能化服务场景。

  目前,伊利与39个国家的2000多家企业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营销售卖和服务业务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以,我们与众多相关方和众多购买的人的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叙事体系扎根于业务实践。叙事体系是企业传播的理念框架与逻辑支撑。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伊利的经营理念。我们在全球设立15个创新中心,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高品质的营养健康产品和服务,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多元需求,用严苛的品质管理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树立“大内容”和“大媒介”观。伊利以产品和服务支撑内容生产,以多语言、多形式、多渠道的矩阵传播,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今年8月底,伊利举办了首届全球菁英汇,来自荷兰、澳大利亚等地的65名优秀员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总部,体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媒介传播者。

  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伊利引入企业融媒体平台,可以在平成内容策划、采编制作等全流程传播管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机交互,图文、视频等传播形式一键生成。在体育赛事营销方面,数字化帮助伊利串联赛场内外,“活力伊利”小程序推出互动活动,为运动健儿加油。

  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的全媒体发展要求,建强自治区级技术平台这一基础底座,推动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媒体实现技术共享、内容协同、运营联动、互融共通,打造壮美广西的传播矩阵。

  自治区党委专题谋划、全程指导、全力推进,成立了快速推进全区媒体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实现技术平台三级贯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区市县三级贯通初步形成了“1134N”模式,即一个平台——自治区级技术平台;一个矩阵——建设壮美广西传播矩阵;三个共享——技术共享、内容共享、运营共享;四化建设——平台化、智能化、视频化、互动化;“N”则是多级联动、纵横协同。

  今年7月底,广西日报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下,以直播报道柳州博物馆“白云深处有人家——瓯骆后裔民族特色服饰展”作为三级联动报道的演练,累计观看超过400万人次。

  三级贯通对于实现较高质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意义重大。未来,广西还将不断做好媒体融合工作,提升责任主体的统筹效率、提高三级贯通的执行效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流程标准。

  湖北襄阳在地市融媒建设中提出了“1+6”系统改革方案。“1”就是以改革推进媒体深层次地融合;“6”是通过六大变革推进媒体全面系统改革,包括: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推进媒体机构变革,以采编一体、流程再造推进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变革,以汉水襄阳移动新闻客户端建设推动信息传播方式变革,以重组襄阳新闻传媒集团为契机推动媒体经营模式变革,以“人工智能+超高清”应用推动媒体技术变革,以党建引领媒体融合推动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机制的变革。

  我们还通过“四破四立”让地市融媒更有“烟火气”:一是破除惯性,移动优先,建立更高效的传播体系。目前,已形成“移动客户端—媒体账号矩阵—垂直领域工作室”3个圈层的传播架构。

  二是破除隔阂,融入生活,树立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通过“短视频、年轻态、互动化”推动主流媒体表达方式变革,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故事、社会进步的故事、红色传承的故事,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三是破除自我,用户为上,建立更多元的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全覆盖行动,通过宣传、文艺、公益等多种方式,深入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是破除短板,拥抱人工智能,建立更高效的技术支撑。建立数据思维,创新“媒体传播力指数”的评价指标,利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变以往单项突破和局部突进式的发散思维为系统集成思维,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协调配套,全方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宏观格局方面,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充分的利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媒体技术发展提供的条件整体布局。

  体制机制方面,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整合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资源;建立高层次的涉华舆情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战略、全媒体发展。

  传播渠道方面,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做到大众传播与人际交往相结合,积极开掘和着力发挥人际交往的功能和作用;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下一代应用与服务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自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和IP品牌。

  话语体系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从中国的历史、现实中挖掘话语资源,从文明逻辑、发展逻辑、大国责任逻辑出发对叙事体系进行系统建构与创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并将其凝练为中国理念和中国话语。

  自2021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不仅成为重要的城市新中心,且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等多个角度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余杭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大胆起用青年人才,使融媒体中心90后中层干部比例超过55%,有效激发内部活力,促进媒体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期间,余杭区派遣记者前往北京参与现场报道,圆满完成多项任务。去年,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余杭区借势借力做好国际传播,累计配合70余家媒体、记者600余人次采访报道,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唱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最强音。

  无论是围绕基层治理的新探索,还是数字化的经济创新提质,余杭区都力求通过具体的故事反映时代变迁。余杭区聚焦文化繁荣新实践,以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为契机,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等主题,跟踪重要节点、梳理经验成果,“余杭故事”慢慢的变成为“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余杭区从始至终坚持内容为王,培育了“影像24小时”短视频等一系列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新闻品牌,成功培育百万级以上爆款80余件,赢得了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编者按:习指出,“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和农民生活质量。”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

  深秋时节,秋色又一次晕染黄河两岸。站在黄河河南开封段柳园口渠首闸的观景平台上眺望,长堤之上层林尽染,水鸟翩跹掠过水面,河水静静蜿蜒流淌。…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推荐新闻